时间:2023-06-06 03:00:11 | 浏览:74
游览完红军街,返回来参观尚书第。尚书第古建筑群位于泰宁县城中心的尚书巷,由尚书第和世德堂两组大型民居建筑组成,配套有绣楼、书馆、佛间、砻米间、仓库、厨房等辅房。这幢建筑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距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系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
尚书第为明朝天启年间的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兼太子太师李春烨的府第,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府第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工艺精湛,在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门票25元。
这是微缩的泰宁古城缩小版全景。从这里可以看到尚书第基本占据了泰宁古城的“半壁江山”。
尚书第中是一个有着三进深的一个大宅邸,从右往左数,分别是辅房,主体建筑第1栋-第5栋,主体建筑为三进深,后面还有后花园,是一座典型的按照泰宁传统的“三厅九栋”建筑格式排列的封火墙木构架建筑群。
尚书第面积达四千多平方米(南北长87米,东西宽52米),主体建筑为5幢,辅房8栋,分五道门沿甬道一字排列,除厅堂、天井 尚书第内院、回廊外,有房120余间,均系砖、石、木结构。尚书第长长的甬道共设了五重门楼,各个门额上都嵌有石匾,从南端起分别题刻着“尚书第”、“柱国少保”、“四世一品”、“礼门”、“义路”、“曳履星辰”、“依光日月”、“都谏”等字样。
这是尚书第第二栋的门楼“四世一品”,也是尚书第最精美的一个门楼,门边立着一对近2米高的抱鼓石。“四世一品”是明朝天启皇帝赐封李春烨家族四代享受一品的待遇。而且它是往上封(李春烨自己及夫人、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而真正享受到一品待遇的是他的母亲和李春烨夫妇。
这幢是尚书第的主厅,也是整体建筑的精华。当年李春烨就居住在这幢房子里,现在这里是泰宁县文物陈列馆。这幢门楼保存得非常完整。为什么文革时期“破四旧”没有被破坏掉呢?这还得感谢当时住在这里的一位李氏老太太,当她知道红卫兵要来砸这幢门楼时,情急之下,连夜发动李氏族人用黄泥把门楼上的“四世一品”、“镂空花”、“财神爷”、“如意神”等全部糊掉,然后涂上雪白的石灰,写上了文革标语。当红卫兵要来砸时,一看傻眼了,谁也不敢动,这幢门楼就这样被完好无缺地保留了下来。
我们的很多古建就是当地群众以这样的方式保存了下来,这也算是在特殊时期民间保护古建的一种通用方式了,要不然我们现在是肯定看不到这座有着精美石雕的门楼了。门楼都采用通天石柱和石梁、石枋支撑墙体,底部是刻有连瓣花卉的石质须弥座。门楼的建筑工艺精湛,上有砖石雕刻、斗拱花饰,匾额的枋檩柱头处也都雕刻有精巧图案。
这是第一幢的门厅,这个门厅主要是供马夫、轿夫用餐的地方。因为封建社会马夫、轿夫是不能随同主人进入正厅用餐的,这也充分暴露出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第一幢的大门开得比较特别,它不是朝正前方开,而是往北面开了这扇大门。
游览尚书第,我是从书院开始的。因为李春烨六岁开始读书,十六岁考上秀才,三十六岁中举人,四十六岁才中进士。四十六岁为官,十年晋升了十六级,他是一个“学而优则仕”的典型,自然书院就是他成功的“发源地”了。
现在书院里有一个科举展览,借着这块宝地,办这样一个展览,倒也符合此地的风格。
书院的小院不大,但很精致。
院中有一个石柱状的“物件”,没看出是啥,有点像是藏族的香炉,不知立在院中作何用途。
这是书院的正厅。“文魁”两个大字的牌匾也表明了这个院子的用途。
正厅对面的连廊里,泰宁五魁的画像挂在其中。
在正厅的对面连廊中,有一块记载着泰宁历史的石碑,可惜字迹有些模糊,看不太清楚内容。
书院的另外一个门厅。
实话说,这个门厅牌匾上的四个字我还真没看懂意思。
院子中央有一个石缸,显然是为了储水用来防火的。老宅最怕的就是火灾,这样的石缸立在院中,算是聚财,也是镇宅之用。
学堂没有设在正厅,而是在旁边的偏房中。也许是为了孩子们能安心读书的缘故吧。
型仁讲让,以仁爱为典型,讲求礼让。敦诗说礼,诚恳地学《诗》,大力讲《礼》。表示要按照《诗经》温柔敦厚的精神和古礼的规定办事。这便是旧时的德育内容。
在李氏书院里,有一个地方专门介绍了邹应龙。查资料得知:邹应龙,字云卿,号兰谷,兰州皋兰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邹应龙不畏强暴,冒死上书,嘉靖四十年,弹劾严嵩父子及其党羽。严世蕃下诏狱治罪邹应龙则升任通政司参议。隆庆年初,邹应龙以副都御史总理江西、江南盐屯,迁工部右侍郎,巡抚云南。
万历初年,邹应龙奉命平定了云南铁索管及拇拨等人的叛乱,部将为依兵所败,遭弹劾,遂"削籍"为民,卒于家。万历十六年 (1588),皇帝下诏,"命复应龙官,赐祭葬"。邹应龙是一个刚正不阿、敢于直谏、不畏强暴、秉公执法、为官清廉的好官员,在明朝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原来邹应龙还在泰宁刻苦学习过,这也算是泰宁的一大骄傲吧。
这里的布置虽然不是原样,但这样的风格与这里的环境还是很搭的。
理学振宗风,名臣绵世泽。这幅对联道出了李家成功的源头。
书院中,摆放这样的花草非常合适。
一个小小的书院,给人的感觉非常好,没有显示出那种官宦人家的官气。
因为和平古镇没有公共交通,我们要去泰宁古城必须到村外另一条路上去搭车。于是,我们便背着行李沿着乡村公路徒步走到村口。和平镇区周边的环境非常好,没有一家工厂企业,可数的也就是一两家竹制品厂和三四个茶厂,方圆几十里及上游地区更是山清水秀纯农业耕
游览完红军街,返回来参观尚书第。尚书第古建筑群位于泰宁县城中心的尚书巷,由尚书第和世德堂两组大型民居建筑组成,配套有绣楼、书馆、佛间、砻米间、仓库、厨房等辅房。这幢建筑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距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系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
尚书第整幢房子的建筑风格采取传统的“三厅九栋”连片的建筑形式,也就是每幢都有前厅、中厅、后厅,几幢并排相连,幢与幢以封火墙相隔,以廊门相通;厅与厅以封火墙或楹门相分;形成既相隔又相通,是一座既连片又独立的科学性、实用性很强的民居建筑形式。这
门头上刻有柱国少保字样的院落是最后一座院子。在这个厅堂里,展示着一个金色的轿子。这顶轿子称为鎏金龙凤纹状元轿。其木雕的精美让人惊叹。轿子的四面,每一面的内容都不尽相同。尚书第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叫做谏都。从名字上我们可以想象这部分建筑的用途
尚书第各个院子之间是有通道可以直达的,游览完书院,从过道直接就可以来到第二个院子,就是尚书第的主厅。这个院子就是李春烨的居所。尚书第的天井比较特别,都是由长条石块拼成的,成棋盘形,进水孔和出水孔比较讲究,而且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下雨不积水
在泰宁县城和平街新华书店后面,有一条小巷子,叫梨树下。它3米多宽,两边的房子都有些年岁了,揣摩它的建筑风格和历史留下的沧桑面容,是明清时期留下来的,由于巷子狭长,古朴的建筑显得高大而凝重。小巷两边的砖墙上,当年红军刷写的宣传标语和文告清晰可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泰宁的节俗融合吸收了闽赣客家等多种文化精华所形成的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也是民间对神、人、情和心的完美寄托。日常生活用品清代 木质浮雕龙纹双层小书箱这些个花灯也是泰宁所独有的。上青桥灯上青乡享有“中国民间文
在尚书第内,专门有一个尚书文物展览。明 青釉三足炉明 嘉靖款云龙蕉叶纹渣斗明 凸弦纹半球钮小铜镜明 仿汉昭小铜镜明 蓝釉碗明 紫铜狮首双耳三足炉在泰宁,李春烨辞官孝母的故事一直在被人们讲述着。李春烨,46岁中进士,时母亲生日,为筹措精美食品
泰宁是福建省三明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闽西北部,是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县城。它建县于公元958年,北宋时期达到鼎盛,曾出现“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科举盛况,被宋哲宗赐予县名“泰宁”。今日的泰宁是个很好的旅游目的地,风景秀美
行程安排Day 1:全国各地 - 泰宁- 前往花儿基地入住Day 2:金湖 - 考察丹霞地貌、甘露寺等 Day 3:上青乡写生 Day 4:新桥乡写生Day 5:老虎际写生Day 6:李家岩写生Day 7:泰宁古城-尚书第- 返程行程咨询想
泰宁古城位于武夷山南麓的泰宁县城关,南有大金湖,东有兔耳岭。不仅有江南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真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建筑群。还包括明早期到清晚期500多年中各时期建筑物,是我国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民居群。历史上人才辈出
来源:[泰宁县政府] 漫步古城,你既可在明朝兵部尚书李春烨的深宅大院里品味“江南第一民居”的美仑美奂,也可在临水而居的状元文化公园内触摸泰宁2200年的风雨沧桑,更可在新落成的有“上海新天地”美誉的灵秀商城内购物美食。夜色阑珊,你不妨坐上古
行程介绍:早上10点从到达泰宁古城,进入泰宁尚书第观赏,约一小时,之后在泰宁古城周围逛逛寻找美食,并进行午餐,约一个半小时。美食介绍:泰宁传统美食有:碧玉卷、魔芋豆腐、仙草糕、游浆豆腐、油糍、陷心馒头、暖菇包、乌株粳米糍、状元糍、鼓子菜、洋
泰宁古城位于武夷山南麓的泰宁县城关,古镇风光风情浓厚。(图片来自 IC photo)泰宁古城位于武夷山南麓的泰宁县城关,南有大金湖,东有兔耳岭,有福建特色旅游。(图片来自 IC photo)方圆面积226.5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含同兴
来源:[泰宁县政府] 漫步古城,你既可在明朝兵部尚书李春烨的深宅大院里品味“江南第一民居”的美仑美奂,也可在临水而居的状元文化公园内触摸泰宁2200年的风雨沧桑,更可在新落成的有“上海新天地”美誉的灵秀商城内购物美食。夜色阑珊,你不妨坐上古